商品搜尋:
新生種苗園農業推廣中心
新生種苗園
回首頁農業推廣 \ 病害

草莓病害

 

一.      草莓果腐病
學名:Phytophthora cactorum and P. Citrophthora
英名:Phytophthora fruit rot
病徵:
    危害花、果柄、幼果、成熟果。本病主要發生於3~4月間春雨來臨後,病原菌為游走孢子,隨著雨水濺潑至果實造成感染。若天氣高溫連續陰雨時則會嚴重發生。果實生長任一時期均可能罹病;綠果罹病時果實轉成褐色,半轉色期罹病產生淺褐色病斑,邊緣部分有紫色暈環;成熟果罹病時不轉色或果肉組織稍變褐色。被害果實切開時生病與健康部分無明顯界線,嚴重時果實呈水浸狀腐爛,如開水燙傷狀,農民稱之為”水傷”。愈高濕度時果實上布滿白色菌絲。
 
二.      草莓灰黴病
學名:Bortytis cinerea Pers.
英名:Graymold rot
病徵:
危害葉片、嫩莖、花、果柄、幼果、成熟果。萼片、果實、果柄較易出現病徵。罹病組織呈褐色,後期果實上長出許多灰褐色粉末狀孢子。低溫多濕時季節最易發生,發病與雨量有相關。本病原菌腐生能力極強,寄生能力也強在各種植物殘株上均能存活生長。分生孢子藉由空氣、雨水傳播。因此應要注意清園工作,摘除下來的老葉及罹病果,應帶離田間並燒毀。
 
三.      草莓炭疽病
學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英名:Anthraconose fruitb rots ( Black rot );Anthraconose
病徵:
炭疽病菌危害葉片、葉柄、花、花梗和果實。葉片被危害時出現褐色斑,其他部位被害時呈現黑褐色班,病勢可由葉柄或花梗進展到冠部,使植株枯萎,枯萎植株剖開時冠部呈暗紅色,被害部高溫時可產生粉紅色黏性分生孢子,以滋傳播。
 
四.      草莓白粉病
學名:Sphaerotheca macularis f. sp.Fragariae
英名:Powdery mildew
病徵:
危害葉片、嫩莖、花、果柄、果實。由下位葉先受害,葉片背面產生白色粉
末狀孢子,初期呈現圓形病斑,後期葉緣向上捲曲,嚴重時葉背佈滿菌絲及孢子並乾枯。葉上表面在罹病末期會出現紫紅色不規則狀病斑。受感染的嫩莖、花、果柄及果實表面亦有白色粉狀菌絲出現,花序受感染會降低產果量,幼果受感染會硬化且無法正常成熟轉色,近成熟的果實受害會造成果腐。
本病菌為絕對寄生菌(即離開寄生植株便不可存活)。氣溫15~27℃之間最適合本病發生,雨水會沖失分生孢子,不利於發病,平地夏季高溫多溼不利於本病原菌生存。
 
 
五.      草莓青枯病
學名:Ralstonia solanacearum
英名:Bacterial wite
病徵:
危害整株。本病主要在定植初期發生,發病時下位葉1~2葉片先萎凋,葉柄下垂如燙傷狀,烈日下更為嚴重,過夜後稍可恢復;數日後整株枯死,病株根系大致健全,但根冠縱切中間有明顯褐化。生育後其發病時病株明顯矮化,無法正常結果,植株老葉萎黃乾枯,僅剩新芽數個葉片。
本病原菌以潛伏感染形式,存活於母株中。因此帶菌母株形成之走莖幼苗約有40%已為病原菌感染,但外觀無法加以鑑別,因此絕對避免罹病田留苗。
 
參考文獻
 
台灣農家要覽 2005.9月 增修訂三版 農作篇 (三)
植物保護手冊 2010.1月 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