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搜尋:
新生種苗園
新生種苗園農業推廣中心
回首頁農業推廣 \ 病害

植物病害介紹

 

植物病害的概念:植物之生長及發育在適當的天候(陽光、溫度、濕度、土壤等)及人為(耕作方法、排水灌溉、施肥、除草、修剪等),精心栽培下,其細胞之分裂、分化、生長、發育、水分及礦物元素的吸收及轉運,光合作用及其產物之利用、貯藏、代謝作用及生殖作用等均能營最佳的生理功能。一旦植物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擾或阻礙,以致未能發揮其固有之遺傳潛能則可稱「生病」。
換言之,植物在正常生活過程中,由於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利的非生物因素的影響,致使植物的生長和發育受到顯著的阻礙,罹病植物在外表顯示各種型態的改變,產量降低,品質變劣,甚至死亡的現象,稱之植物病害。【作物病害與防治柯勇 2003】
植物的病害,由於器官發育時期及其接觸之環境不同,因之播種時有種子病害,爾後有苗期病害,生長期有根、莖、葉等病害,生育期也有花、果實之病害。
 
 
植物病害的類型
各種植物傳染性病原菌,危害植物之細胞、組織,使細胞及組織之生理功能無法充分發揮或完全被抑制,植物於是出現病害。病害之類型是被害部位而異,被干擾之生理功能也不同。
 
依植物病害發生的部位分類
局部病害
如根部受到病原菌危害,吸收能力喪失,也無法合成養分;植物莖部受病原菌危害,發生潰瘍及腐爛,養分之輸導受阻;葉片受到病原菌危害造成葉斑及枯萎;果實及種子受到病原菌危害,影響品質及產量…。
系統性病害
植物被病毒、植物菌質體或某些侵害維管束之真菌或細菌危害後,影響植物全部植株,並呈現系統性病徵,如黃化、萎凋、嵌紋、簇葉、矮化、徒長、捲葉等現象。
 
依病害發生原因分類
傳染性病害
傳染性病害的病原微生物(簡稱病源物),包括真菌、細菌、病毒和類病毒、植物菌質體、寄生性高等植物和線蟲六大類。其中有很多是因寄生於寄主而致病,故又稱之為寄生性病害。
非傳染性病害
由不是單一的物理、化學等因素所引起,包括營養物質的缺乏或過多,水分供應失調(淹水、乾旱),氣溫過高(日燒)或過低(寒害),日照的不足或過強,空氣中有無毒氣的存在,土壤過酸或過鹼,以及農藥使用不當而引起的藥害等,又稱為非寄生性病害。
 
依每年發生的規律性分類
風土病害
此種病害在某一地區的某些季節經常連續不斷地發生,因及具有規律性,發生時期可判斷,到時可作好防治工作,因病源以建立生活的基礎,可存活於病株或其收穫後之殘體,或寄生於野生寄主。
偶發性病害
病害發生的時間及地區均呈不規則零星分布的現象,亦有病害消失後,再度發生者。
流行性病害
像風土病一樣,但當某一個或多個新的因素加入時,例如栽種易感病的作物新品種,或媒介昆蟲大量發生時便突然普遍發病。此種病害發生時間短促,危害劇烈,損失巨大。
 
 
參考文獻:
 柯勇  2003  作物病害與防治  藝軒圖書出版社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