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搜尋:
新生種苗園
新生種苗園農業推廣中心
回首頁農業推廣 \ 病害

胡瓜病害

 

一.立枯病
病癥:
本病發生於幼苗期,種子感染後會造成不發芽,幼苗受感染後,罹病部位成水浸狀、暗綠色、軟腐造成倒伏。幼苗受害未倒伏時,受害組織變褐色、乾縮、細窄,幼苗生育不良。
傳播途徑:
土壤中殘存病菌之卵孢子及厚膜孢子在土壤中,為土壤感染來源。之後遇水釋出遊走孢子並藉雨水及澆水傳播。
防治方法:
請參閱植物保護手冊。

 

二.露菌病
病癥:
發病初期在葉片上呈淡黃色病斑,下表皮遇濕則產生暗色到灰黑色黴狀物(即分生孢子)。之後病斑逐漸擴大變為黃褐色及壞疽,因為病斑受限於葉脈而形成多角形。罹病株之生育受阻,品質低劣,也可能因此致死。
傳播途徑:
病原菌可藉由種子傳播,亦可在被害莖、葉中形成卵孢子殘存於土中,成為翌年之初次感染源。
本病適合冷涼潮濕的環境發病,最適發病溫度為16~22 ℃。而且以濕度為最重要發病條件。為一種流行性病害。
防治方法:
a.避免連作,減少感染源。
b.避免大面積密植,保持良好排水及通風。適當施用三要素肥料。並在地面鋪稻草減少分生孢子隨雨水飛濺並拔除病株。
c.參考植物保護手冊施藥防治。

 

三.白粉病
病癥:
本病害最初在葉片上產生白粉狀斑點,類似麵粉而得名,之後白粉漸濃,變為灰色或暗灰色。上面產生黑色小點為子囊殼,病斑擴大,互相連結佈滿全葉,最後使得葉片枯死。病斑可延伸至葉柄及莖部,影響光合作用,減低瓜果品質及產量,產品也會失去原有風味。
發病溫度:21~25 ℃,在低濕度(21% R.H.)之下,其分生孢子於2小時之內即可發芽,4天候即再產生分生孢子。
防治方法:
a.選擇具抗白粉病品種。
b.注意田間衛生,拔除並燒毀病株,可減少感染源。
c.防治用藥: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

 

四.炭疽病
病癥:
a.葉片病癥:最初在葉片靠近葉脈處,形成黃褐色圓形病斑大小至數公分直徑;老化後病斑周圍成褐色,中間褪成白色,易破裂。
b.莖部病癥:呈黃褐色細條狀。
c.果實病癥:於果實成熟後,形成圓褐色凹陷水浸狀斑點,並於潮濕環境下形成橙紅色粘狀孢子堆。
傳播途徑:
可經由種子傳播,亦可與罹病的莖與葉一起殘留於土中,更可附在竹籬或栽培網上越冬,成為翌年之感染源。
在春、夏兩季,高溫多濕的環境下又加上氮肥施用過量的狀況下容易蔓延成為嚴重之流行性病害。
最適合發病之溫度:20~30℃。
防治方法:
a.採用設施栽培,隔離雨水可減輕炭疽病。
b.避免連作,不要施用過度的氮肥,清除並燒毀病株。
c.藥物防治:請參考植物保護手冊。

 

五.蔓枯病
病癥:
a.幼苗:接種源經由表皮入侵瓜類幼苗的子葉和莖部,造成暗黑色之圓斑,植株因此生長緩慢,嚴重時會枯死。
b.老化的組織:由氣孔或傷口入侵,在枝蔓上造成藤蔓枯萎,尤其在接近地面枝莖冠部造成潰瘍腐爛病癥( 亦稱之“敗頭”)。
病斑與健全組織交接處在潮濕的環境下患部會有橘紅色的流膠,末期整株死亡。
c.葉片及葉柄:受害時呈水浸狀且黃化壞疽,並提早枯萎。
d.果梗與果實:產生黑色龜裂凹陷病斑,發育不良或提早落葉。
傳播途徑:
本病原菌可在種子上、病蔓和土壤中存活並感染植株。可藉由風吹送傳播或經由雨水飛濺傳播。
最適發病之溫度:18~25℃。
防治方法:
a.選用抗病品種。
b.播種前使用一般種子處理之藥劑先進行消毒處理,可有效減少因種子傳播之途徑。
c.注意栽培管理:注意保持良好之排水措施,拔除並燒毀病株。
d.罹病初期:以利刀削去莖冠部病斑表皮。並塗抹鋅錳乃浦粉劑,或在植株上噴灑植物保護手冊推薦之用藥。
注意:
感染源都於在夜晚及下雨後釋放,所以必須在早晨、下雨後甚至綿綿細雨中噴施藥物。

 

六.萎凋病(蔓割病)
病癥:
一般稱蔓割病為“敗根”或“死欉”。病原菌存活於種子、土壤、水稻和土香的根部。環境適當時一般由根尖或皮層侵入。
a.幼苗:引起皮層腐爛、子葉變黃、猝倒或矮化病癥。
b.植株開花期間:病原菌沿著維管束而上,葉片軟化無力,因為可以僅感染部分瓜蔓,所以也會表現半側萎凋現象。
c.後期:顯現維管束褐化壞死,部分瓜蔓裂開,流出棕褐色黏稠物,並出現粉紅色黴狀物,果實不成熟,終至全株萎凋死亡。
d.成株罹病:全株矮化,維管束褐化壞死,其高度可達5~6節間,葉片由下位葉往上位葉黃化、萎凋。
傳播途徑:
蔓割病不經種子傳播,卻由種子發芽時經由根尖入侵造成嚴重的幼苗猝倒現象。
防治方法:
a.選用健康種苗,育苗時慎選介質,勿使用病土育苗。
b.請勿連作,應與其他作物輪作,因其病原菌會殘存於土壤中7~8年,就算輪作水稻也需3~5年,因此除須健康種苗外,亦須另覓新植地種植。
c.注意田間排水,適當保持水分但卻不能浸水。只要經過24小時浸水根部即受傷害,便極容易罹病。要注意排水,大雨後田間不能積水。
d.可選用抗病根砧。
e.無有效藥物防治。

 

七.疫病
病癥:
在高溫多濕的季節裡只要下過雨經常容易罹病。葉片下垂,急速萎凋,卻仍能保持綠色,成為青枯症狀。罹病株之莖基部、莖、或葉柄都有水浸狀軟腐,最後患部縊縮。
a.葉片:被感染初呈水浸狀,暗綠色大型病斑,天晴後變為褐色、乾枯、易破裂。
b.果實:果實上也有水浸狀腐爛之病變。
最適發病溫度與環境:28~32℃;pH值為5~6。
防治方法:
a.須挖溝築畦,切忌讓雨水及灌溉水淹過土面。並保持良好之排水措施。
b.注意田間衛生,隨時清園,拔除之病株需移開並燒毀,不可隨地遺棄。
c.藥物防治需依照植物保護手冊。
注意:
定植時,使用植物保護手冊推薦用藥灌注植穴。之後若沒下雨則毋需追加施藥。但疫病發作之病勢快速,因此下雨後,必須在晨間、雨後,甚至在綿綿細雨當中噴施藥物。

 

八.病毒
病癥:
瓜類植株上病毒單獨感染及複合感染,會造成植株出現不同病癥;較輕者出現輕微斑駁的嵌紋,使植株發育不良。嚴重者,葉片及果實畸形或頂芽壞疽造成植株矮化及生長停止,甚至造成植株死亡,不但影響品質也影響產量。
防治方法:
病毒是由汁液、蚜蟲或薊馬、種子、甚至污染的土壤等方式傳播。而且一旦感染,則很快經由媒介昆蟲或器械接觸傳播。感染病毒後便無藥物可控制治療,所以防治病毒最好的方法為選擇抗病品種,並從栽培管理中注意田間衛生,並且降低媒介昆蟲的密度,拔除病株並燒毀。